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

《不再沉默》寫給在復原路上的你/妳 之一


『混淆

除了之前提過倖存者會有無法感覺的困難以外,倖存者在某些狀況下,還會有感覺混淆的問題。尤其是當性侵加害者是這個社會認可的主要照顧者:父母、師長、保母、親友、熟識的長者等,受侵害的兒童可能會得到錯誤的資訊,也就是愛與虐待之間是無法分離的。

經歷過侵害的兒童,無法不去對照顧者感到恐懼。他/她既是施虐者,同時也是照顧者。在得到照顧者的「愛」時,無法不去恐懼,下一刻,他/她就會進行性侵、毆打或言語上的攻擊。

我聽過一個長期受害的倖存者說:「愛,就是傷害。」這讓我感覺非常心碎。因為一個已脫離虐待情境的倖存者,即使已沒有受害的因素存在,他/她依然無法區分好的感覺與壞的感覺、被愛的感覺與被傷害的感覺,或是快樂的感覺與痛苦的感覺。

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裡,它們是伴隨而來、密不可分的,甚至有些侵害者會刻意扭曲侵害的行為,告訴受害的兒童,這是愛的一部分。

童年受虐的倖存者因為成長時期資訊的缺乏,在這些有限的資訊中,得到錯誤的結論,例如被愛就無法避免被傷害,或進一步認為,愛就是傷害。

倖存者只有得到新的觀點及視野,才有機會突破這些錯誤感覺之間的連結,所以從閱讀及朋友的幫助中,得到新的想法是重要的。倖存者會因為新的觀點而感到疑惑或矛盾,當進一步提出來討論時,就會有出現轉變的機會。』

『完美主義

童年因為性侵受虐的倖存者,會有嚴重的自尊損害與不真實的自我形象。如果你/妳看過戰爭片裡俘虜營的描述,就大概能理解長期處在虐待的情況下,很難保有自尊與自我形象

對長期受虐的兒童而言,我們很清楚我們無法控制虐待事件的發生。我們必須學會察言觀色,因為我們隨時處於威脅與恐懼之中。再小的幼兒,都清楚何謂生命的威脅,也清楚我們沒有任何機會抵抗施虐者,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屈服。在屈服與求生的掙扎裡,沒有任何資訊參考的兒童很容易認為自己是自卑而無能的,而這個信念若沒得到察覺,就會帶到成人倖存者的生活裡。

因為無力保護自己,所以持續受虐。在這種情況下,受虐的兒童常會出現極端的思考,意即只有完美的人才有可能免於傷害,但我們又十分清楚我們不可能是完美的人,所以倖存者身上會出現兩種極端現象:一是在焦慮中,永遠無法滿足的完美主義者;二是認定自己不可能是完美的人,所以必然是全然無用的人。

這種完美主義存在於潛意識裡,很多倖存者甚至不知道為何要為自己訂定如此嚴苛而不可及的標準。一旦達不到,就會感到羞愧與自我厭惡,但即使真的達到之後,也只有更多焦慮與不安全感。因為我們永遠可以發現更完美的存在,而如果我們不是完美的存在,兒時虐待的陰影就會再現。

這種想法,基本上對倖存者是一種嚴重的精神折磨。倖存者必須學會何謂合理的自我形象,並了解世界上沒有人是完美的。

生活中,真實的樣貌不是只有成功和失敗,人的價值,也不是建立在絕對的力量之上。倖存者必須透過接觸更多樣的想法及觀點,來打破童年時嚴峻的條件下所衍生的信念。』

『接納情緒

我們處在一個以情緒為恥的現代文明裡。我們可以從不同文化對兒童情緒的想法看見,當兒童出現痛苦、難過、生氣等情緒時,成人會以壓抑(例如「再生氣就打你/妳」、「再哭就讓你/妳哭個夠」)、轉移(「買冰淇淋給你/妳吃,不要難過了」、「不哭就帶你/妳去遊樂園玩」)、忽略(「進房間去,等你/妳不生氣再出來」),或羞辱(「這麼大了還哭」、「愛哭不是男生」)等方式,強迫兒童接受成人不接納負面情緒的觀點。

兒童此時會收到一個明確的訊息:「負面的情緒是不被接納的,我們必須隱藏起來,自己處理。」然而,情緒處理是學習的過程。如果兒童的負面情緒長期不被接納,會造成他/她未來對情緒的自我調節出現困難。很可惜,無論是學校、家庭,還是社會,少有成人能鼓勵兒童面對負面的情緒,部分也是因為成人自身不懂得如何處理自身的情緒。

至於現代的文化鼓勵怎麼面對情緒呢?轉移注意,也就是快速地娛樂與回應。透過大量的訊息和物質,來抑制或減弱情緒本身的反應,無論是網路、藥物、購物或工作,都是轉移注意力的強大工具。

那麼,轉移注意力對我們有什麼幫助?例如,感覺到痛的時候,我們難道不應該吃止痛藥嗎?其實,應該視情況而定,痛的時候,應該找到傷口的來源,並給予適當的治療。止痛藥只是其中一種手段,它可以抑制痛苦,卻無法解決痛苦的來源,所以當知道有人正為用藥成癮或特定的成癮行為而困擾時,我會理解為他/她並非為成癮行為而困擾,而是他/她內心有太大的痛苦難以處理。這些痛苦在沒有得到接納前,他/她得依賴某個方式去抑制痛苦。

感受與接納情緒,才是處理情緒最根本的方法。

聆聽與接納他人或自我的情緒是一門學問,它必須透過學習和操作,才能循序漸進地接納情緒的發生與結束,尤其當情緒能量龐大時,保持理性和細膩的態度,給予自己或他人安撫,是件有相當難度的事情。

有些人會認為只有心理治療師才有這類知識。事實上,我認為最能接受情緒能量的不光是心理治療師,也包括我們身邊具有情感基礎的人,也就是家人和朋友。(當然,不要找會拒絕或扭曲你/妳情緒的朋友或家人傾訴,妳/你只會情感再次受創。)他們是最理解你/妳困難的人,也是最能給予你/妳支持的人。

如果他們無法理解,那也不用急。先找願意理解的人談談,總會找到方法述說那個難過的感覺。』

----
《不再沉默》

博客來:http://goo.gl/wfoqlR
金石堂:http://goo.gl/mD6gq2
誠品:http://goo.gl/Jvx0ce
讀冊:http://goo.gl/pvf49l
商務:http://goo.gl/vZexz8
城邦:http://goo.gl/xJ2oq5

Readmoo(電子書):http://bit.ly/2r9CAuS
udn讀書吧(電子書):http://bit.ly/2oUfmrc
讀冊(PDF):http://bit.ly/2qjlBVr
 

給安娜的信
http://writetoana.blogspot.tw/

圖為書內插圖,圖說:愛與傷害的混合


2 則留言:

  1. 是的, 我認同,不在迷信所謂的心理治療師,而是曾如實的走過自我療癒的人爲支持的對象。要不會再次受傷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謝謝你的回覆。我相信專業助人者是有一定幫助的,但我也覺得無論是助人或自助的方式有更多值得討論即可能性。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