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報導

文字報道

願景工程
 
療傷就像是整理凌亂的房間,不必把痛苦的記憶都丟光,只要一一拾起、安放進專屬的櫃子;走近也許仍會難受,但不再隨時觸及、無處可逃。
 
親子天下
 
雖然傷口仍會疼痛,但倡議重視兒少性侵的過程中,他也從中獲得復原的力量,陳潔晧分享:「在倡議過程中遇到的每個倖存者,我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,有些人的受虐時間更長,他們光是好好長大就非常了不起,我看到生命的韌性。」 



 
博客來OKAPI

社會的集體恐懼令我們對受害者築起城牆,以為遺忘是保護,殊不知是囚禁。我們說服自己與受害者忘記是好的,忘記就能過去,以為忘掉痛苦的事,痛苦就不曾發生,「但我用自己的生命證明,這是沒辦法的,至少在我的經驗是這樣。」陳潔晧很清楚,重回創傷經驗就像赤足重踏一遍煉獄,但他再也不願活在粉飾太平的沉默之中。那些曾經連神也覺得遺憾的過往,需要被看見、被聆聽、被理解,風暴才有可能平息沉澱。
 
 
http://bit.ly/2i64beH
端傳媒
「後來我才知道,很多受虐者要到三十、四十年後才會慢慢浮現記憶。因為必須等到他終於有了一個讓人安心的環境、願意傾聽的對象、相對安穩的物質條件後,他的身體才會準備好開啟記憶。」對於自己事隔30年才有辦法想起,陳潔晧在書本裏找到解釋與答案。

http://bit.ly/2ih9SUg
人本教育札記,328期 
 
事實上,國內、外已有不少研究與案例指出,受害者在擁有愛與安全感之後,埋葬多年的記憶才會慢慢浮現,這是一種獨特而幽微的心理保護機制。所以,當受到侵犯的人發出任何聲音,說出任何話語,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傾聽的,這是勇者才做得出來的行為。只是,真相就是如此地赤裸,簡直不合邏輯到了極點,讓人不忍卒睹,也不敢逼視,於是我們便自欺欺人地以為:「那只是在玩而已,沒什麼大不了的。」顯然,我們的社會還沒有準備好聆聽這樣的聲音。
 
關鍵評論網
 
 聽到「原諒」這兩個字,潔晧沈默了很久後,默默地回答:「一個受害者需要的並不是形式上的和諧,而是需要有人能理解他們的痛苦、聽到他們的恐懼。」他也曾經寫過這段文字:「這個社會要求受害者『學習原諒』,背後隱含著一種批判的價值,批判受害者不夠堅強、不夠完美、不夠好、不夠仁慈、不夠成熟。受害者在接受此類訊息時,只能得到『我不夠好』,『我遭遇的事是不重要』的感受,並且因為無法做到原諒,再次證明這是受害者個人的失敗,強化受害者原有的孤立感。所謂道歉、原諒這類儀式性的行為是否對受害者有意義,應該取決於受害者的需求,而非加害者覺得自己很有誠意。」


http://bit.ly/2bDJR1R
報導者 
「我們需要做更多,才可以讓一個受害人知道他受害時會得到支持、他可以復原、他知道怎麼復原,然後知道這個制度會保護他,或是在一個安全狀態可以申訴。當整個配套全部都是一環一環崩壞的話,我們只期待一個受害人要出來控訴,只會讓  他在復原歷程裡更加困難。」

http://bit.ly/2hBT8GN
中國時報

「不是你的錯。沒有一個小孩應該經歷這些。」幼年曾被奶媽一家人猥褻性侵長達3年的藝術家陳潔晧,30年來,一直等待有人這麼對他說。經過30年壓抑、孤獨、甚至遺忘過往的日子,他終於在太太陪伴下展開療癒之旅,並寫成告白受創經歷的《不再沉默》一書。

http://bit.ly/2i5oZmB
TVBS新聞

「恐懼會甦醒,它可以傷害我,而我必須保護我為自己點亮的那盞微光,相信無論恐懼再怎麼傷害我,我要的人生就在眼前。只要拿出我的勇氣,再往前踏一步,我就能打開另一段人生的大門。」

http://womany.net/read/article/10749
女人迷
「請給自己機會,去處理傷痛」從陳三郎到陳潔皓,性侵傷痛的三十年

潔皓說:「傷口不會因為你忘記它,它就不存在。」一切都會回來,像35歲的他,已經有足夠的能力,去面向那些事實與恐懼。


http://bit.ly/2ih3xbG
台大E論壇 

「什麼時候才會好起來?」是受創者和陪伴者共同的疑問。「不知道。沒關係的,就慢慢來吧!」徐思寧對陳潔皓說,也是對自己說。在這條漫長的復原之路上,或許對受創者及陪伴者來說,「慢慢來」,才是最誠實,也最真實的寫照。



http://bit.ly/2idlJTv
蘋果日報
人間異語:父母只顧自己,不管我被奶媽性侵

 3歲搬家,爸媽只帶哥哥靜靜的走了,把我留在保母家,剛會說話的我焦慮的重複:「我要去新家。」我問奶媽他們在哪裡?她和女兒突然一把搶走我手上的筆,把我的畫撕了。深夜奶媽、奶爸把我搖醒放在小板凳上看他們激烈做愛,後來還強迫我口交,有一次我不合作,隔天他們就丟掉我的娃娃和奶嘴。所以晚上我都很害怕的蜷縮著身體睡覺。有時我會躲到奶媽小女兒桌下,她卻要我親吻她的下體,奶媽小兒子在旁也同樣要求,我很生氣說不要。


 
http://bit.ly/2hco4My
壹周刊 
 三歲被四人性侵  三十年後他決定以文字終結一切傷痛
 
「恐懼會甦醒,在我的生活中,無時無刻告訴著我,它可以傷害我,而我必須保護我為自己點亮的那盞微光,相信無論恐懼再怎麼傷害我,我要的人生就在眼前。即使恐懼拖慢了我的腳步,它也不能阻止我往我要的方向前進。因為我看到了,我看到了我要的人生,我看到黑暗的止息。只要拿出我的勇氣,再往前踏一步,我就能打開另一段人生的大門。」

 

http://bit.ly/2ip3MED
聯合報 
以為我忘記了…3歲遭性虐 30年後他用筆療傷
他說「父母的忽略等同施虐」,身為兒虐中的「倖存者」,先治療好自己的傷口,比談原諒更重要。



http://bit.ly/2hlTvrp
台灣醒報

陳潔晧30多年前曾遭保母一家人性侵、強迫口交及強迫觀看行房,在這種情況下還與他們共住了3年。當時他曾哭著要求父母不要送他去保母家,父母卻冷漠回應。談及自己漫長的療傷過程,他說,「我曾選擇遺忘。」但創傷記憶太沈重,現年36歲的他2 年前才開始想起受虐經驗,並透過藝術創作重新理解當時的事件。 


http://bit.ly/2hfh2a5
自由時報

陳潔晧呼籲每為成人,不要忽略、漠視、否定小孩的求救訊號,不要爲了表面的和諧,失去一個救他們的機會。


 
 
性別平等教育季刊

陳潔晧一開始點出這本繪本的主軸,單親家庭,而有新的家庭成員進來,就是媽媽認識的 叔叔。他說,繪本設定很好,加害者沒有一定的面目,他可能是任何人,可能是爸爸或叔叔, 或者是媽媽的男友,剛進入這個家庭;也可能是家族成員,也可能是一位女性。在圖像設定, 就是讓讀者沒有看過他真正的面目,他也可能是在任何地方性侵她/他人。性侵加害者就是利用信任,作為侵害主要手段,唯有這樣的意識與認知,才能防止性侵發生。 
 
 
http://bit.ly/2irOFX1
張老師月刊
藝術家陳潔晧:創傷無法封藏 它是生命的一部分

「創傷不會因為遺忘而消失,唯有承接傷害,學著理解它,與它和平共處,才能進入復原的歷程。」不是將創傷從記憶中封藏,而是對自我的重新接納,因為它就是人生的一部分。

 
 


http://bit.ly/2hfuZoA 聯合報 
 出書自爆3歲遭性侵 盼鼓勵受虐童求助

「父母不該對孩子的表達保持沉默」,陳潔晧表示,當時他試過和父母說,但父母不相信他,這份傷害放在心裡很久,從來沒有消失過,但現在他重新體認到,唯有面對才能好好放下,因此決定寫成書說出來。

 

http://bit.ly/2iPIZGH
青年日報
忽略是另一種形式的虐待

陳潔皓指出,一個受害者需要的並不是形式上的和諧,而是需要有人能理解他們的痛苦。如果受害者求助時,只能收到更多的沉默,其實才是最嚴重的傷害。自己透過繪畫及書寫《不再沉默》一書,就是希望用自己的例子給更多同樣身陷黑洞中的人一個求援的窗口。 
 
 

 

電視訪問

公視早安新聞
走出性侵陰霾 陳潔晧處理傷痛找回自己
 
 
華視新聞「真相急先鋒」 


 
 
 
 

電台訪問

教育電台「性別平等EASY GO」
主持:洪文龍
主題:「不再沉默」童年性侵創傷的復原寫作歷程
 

http://bit.ly/2iBFW8Q
IC之音「心靈故鄉」
主持:任樂倫
主題:一個性侵受害者自我療癒的故事。 一個伴侶支持性侵受害者走過黑暗的真實故事

POP Radio「POP搶先爆」
主持:黃光芹
主題:《不再沉默》
 

教育電台「性別平等EASY GO」
主持:洪文龍
主題:性侵害與兒童繪本---《蝴蝶朵朵》

 
教育電台「性別平等EASY GO」
主持:洪文龍
主題:兒童網路性誘騙

http://bit.ly/2hlTpg1

News98/九八新聞台「幸福號列車」
主持:張曼娟
主題:導讀《這不是你的錯:對自己慈悲,撫慰受傷的童年》

 

http://bit.ly/2if7Ree飛碟北宜台「下班,蘭陽有約」
主持:彭瀞儀
主題:《不再沉默》


教育電台「教育好夥伴」
主持:常玉慧
主題:《不再沉默》

中廣流行網范可欽的異想世界
主持:范可欽(范瑞杰)
主題:《不再沉默》


POP Radio「POP搶先爆」
主持:汪用和,鄭師誠
主題:《不再沉默》


教育電台「教育好夥伴」
主持:常玉慧
主題:不再沉默:兒童性侵後的復原


漢聲電台「週末隨身聽」
主持:朱國珍
主題:《不再沉默》


POP Radio「POP私房話」
主持:林書煒
主題:《不再沉默》

 

正聲電台「午后兩點」
主持:陳正富
主題:《不再沉默》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