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

誰在壓迫受害者?

「在封閉的團體內,許多人會選擇自身的利益,而對你的傷害保持沉默,甚至壓抑。這種沉默的傷害,如同一種牢籠,是一種深刻的價值背叛,會撕裂一個人對世界的信任感。這種狀況常見於學校、宗教團體、家外安置系統、公司、家庭等。學會謹慎選擇你/妳復原的盟友是困難但必要的事。」--- 《沉默是傷害》

在性侵事件中,我們會指責加害人的不當行為,並希望支持受害者在創傷中復原。而當性侵事件發生在家庭、學校、團體或機構內,受害者的權益受限於一個群體的制度、文化與權力關係,並有可能在團體中受到二次傷害,甚至滅聲,而非從團體中得到應有的復原支持及公道。

英國BBC主持人吉米‧薩維爾性侵醜聞爆發時,與論壓力就放在BBC上頭:為何歷時五十年,受害超過五百人的性侵案件,BBC內部可以完全不知情。

但要指出一個家族、團體的錯誤卻不容易,因為人跟人的關係隨時在變化,無法證明團體內每個人都具有壓迫的行為與意圖。所以有人會去檢討組織的文化,或是組織負責人的責任。

結果事實證明,許多員工是知情的,還有很多人現場目睹。但這一連串的侵害還是被和諧掉了,薩維爾的惡行被基層員工的恐懼、高層有意無意的刻意忽略、及BBC內部的父權文化所掩蓋。

一系列的與論及調查報告試圖要去反省與指認BBC內部的問題,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:大男人主義下的文化,使BBC保護組織名譽大於保護受害者的基本權益。

吉米‧薩維爾的受害者是誰?在初期的200多名受害者統計裡,有超過7成是未滿18歲的兒童與青少年。當社會文化崇拜娛樂節目主持人,崇尚組織名譽,崇尚大男人主義,弱勢受害人的指控力量就顯得微乎其微。其中一名受害的男童軍回憶道:薩維爾在性侵他後告訴他:「你說了也沒用,沒人會相信你。」

BBC高層堅持他們完全不知道薩維爾五十年以來的侵害行徑,但社會大眾實在難以接受。獨立調查報告只能這樣描述:沒有證據顯示BBC高層知情。但事實擺在眼前,無論BBC是否知情,BBC創造了一個對侵害沉默的組織結構,成為受害者的另一個壓迫的源頭。

但只有BBC須要負責嗎?在薩維爾超過500名的受害者裡,只有一部分是在BBC內部發生,薩維爾加害兒童與青少年的場域擴及醫院、育幼院、學校以及電視台,這些工作場域裡的每個人都沒看到嗎?對BBC內部的評價與觀察是否也適用在其他場域?許多調查報告仍在進行中,總體而言,這些場域有類似的結構與關係存在,但意義上與BBC不同。

在薩維爾贊助的一家醫院裡,他定時會到地下室拿鑰匙,和年輕女孩共度夜晚。媒體問護士:你不覺得薩維爾行徑奇怪嗎?護士回答:他就是這樣。薩維爾身為醫院的主要贊助人,沒有員工敢對他的行為有評價。這是團體內部的文化。

在許多心理治療的案例裡,尤其當侵害者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時,組織內的性侵害越難以被揭露。侵害者可能是老師、系主任、領隊、神父、社工、醫師、家族成員等。而保守團體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名譽,也不惜犧牲受害者基本的權利,成為共同迫害的結構。

回看我們身邊,這樣的結構其實並不陌生。無論BBC的薩維爾性侵醜聞,還是輔大性侵案,又或者是20年以前的師大國文系性侵案,都是我們作為理解性侵案壓迫結構的一個借鏡。

期待我們共創一個對受害者更支持和更友善的社會,與大家共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